1979年7月11日,李和重生了,回到了1979年高考后的第二天,回到了那个百废待兴的安徽北部的(皖北)农村。

面对的依然是那个二流子的爹、护崽子的娘以及21岁未出嫁的姐姐和三个弟妹。当然,还有那几间要塌的土屋。
111.jpg


关于花花帽

2016年,争斤论两花花帽(以下简称花花帽)的第一本书《我的1979》上架,自此便开始了这趟1979之旅。

生于上世纪80年代,并且曾在鲁院学习的花花帽有一种很强烈的文青气质以及时代感,不论是从他的文字还是与他的对话中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得到。

毫无疑问,《我的1979》这本书在起 点发布之后,花花帽火了,成了一书封神的又一位。

你可以夸他文笔好,可以夸他有阅历,但事实上他只是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欲望,为的也只是满足自我,然后恰好又遇到了一群与他想法契合的读者。

而对于《我的1979》,个人的评价是——这是一本披着网络文学外衣的传统文学小说。


关于张婉婷

要谈论这本书,就怎么也避不开张婉婷这个名字,很多书友对这本书的评价两极化都源自于她。

严格来说,她并不是本书的女主,但却因为其主角前世妻子的身份影响着本书的走向。

对于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张婉婷绿了主角这一情节,在我看来恰恰暴露了本书传统文学的实质。

事实上,在我看来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,网络文学是为了满足读者、迎合更多人,而传统文学则是单纯的满足自我,而如果能同时寻找一群相同感受的人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
在对张婉婷的处理上,恰恰就展现了这一点。

李和重生了,然后兴致冲冲的去找他前世的老婆张婉婷,希望可以给她更好的生活来弥补上一世的亏欠。

于是,在李和能力和金钱的攻略下,她又一次成为了她的女人。

只是这一次,他们少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,少了许许多多携手共渡。

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个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的论述——
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所以经历了不同的李和和张婉婷又怎么会是原来的彼此,两个人之间的牵扯,其实更像是李和的执念。

那么对于作者的这一处理还剩的问题是什么?

只剩下满足或者说是迎合读者而已。


关于何芳以及招娣

原本想把她们和张婉婷放在一起写的,但发现她们的本质并不相同。

何芳和招娣才是李二和的这一世。一个是默默陪伴的人,一个是默默爱你的人。

在我一次又一次回想本书的很多情节的时候,我始终能够感受到一种生活感。

这种感觉来自于作者的文字,也来自于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。

泼辣干练的东北姑娘何芳,自强自尊的安徽姑娘招娣,他们身上的生活气息才是这本书的灵魂。


关于《我的1979》

抛开前文中我所表达的一些所思所想,仅从小说技术的角度上去分析,我认为本书仍然值得他的成绩。

经历过专业写作培训的花花帽有着十分出色的文笔,这是一种可以完全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力量,踏实平和而又富有力量的文字,值得读者的喜爱。

而在人物塑造方面,这本犹如年代史的小说里,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角色多不胜数,但却仍然能够让我们清晰的记得他们,不是脸谱化的记忆点,而是那些流淌在李和生命中的点滴。

当然,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对主角性格的塑造,十八岁的身体里是一个60岁的灵魂,这个灵魂的状态理应如此——大多数时候懒散无为,小部分时间里纵横捭bǎi阖hé,既不辜负已逝的时光,又能把握精彩的当下。

最后,照例寄予我的期望,相比于那些功成名就后的日常,我更喜欢那些起于微末的细节。

----以上转自起点.橙帝

文笔不好,只能找一篇和自己想法差不多读后感转载了;小说听过不少(咱喜欢听的),我的1979这样的第一次接触,像橙说的这是一本披着网络文学外衣的传统文学小说;文中迎合读者口味的“爽点”不多,更多写的是平淡生活中的琐事(作者文笔确实好,李兆坤过世那一段咱是真的哭了,一生不负责任的二流子爹,千不好唯有一样好),或许也是作者向往的生活吧? 有钱,节俭;在亲朋好友需要时伸手帮一把,哪怕是自己看顺眼的路人甲也有能力顺手拉一下。

不恋爱洁癖不圣母去批判男主出轨,但对于小说烂尾式的结束(并没真正结局)深表遗憾;“怎么说,你也得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吧?”